2025年5月15日,以“讲好中国故事——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”为主题的天问论坛·通识教育名家讲座在天问厅圆满举行。本次讲座由原吉首大学教授,硕士生导师,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专家,现张家界学院经管学院教授明跃玲担任主讲人,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夏卿担任主持人。
明教授开篇点明,端午节不仅是民间三大传统节日之一,更是中国首个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节日(2009年),比春节早15年走向世界。她特别提到,在与其他老师交流讲座选题时,有人曾疑惑“旅游专业为何讲端午”,但明教授坚持道,张家界作为旅游胜地,传统文化故事的挖掘与传播尤为重要,而端午正是展现中国文化魅力的绝佳窗口。
“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”——这个流传千年的说法,其实需要更深入的探讨。谈及此,明教授带我们一同打破“端午仅为纪念屈原”的固有认知。她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研究指出,春秋时期广西岩画中的划龙舟场景、湖南出土的“竞渡纹铜钺”,都证明端午习俗早于屈原时代,所以说,文物是最有力的证据。随后,明教授还分享了地域差异,江浙纪念伍子胥、沅水流域纪念马援,都展现端午文化的多元脉络。
从沈从文笔下的凤凰古城抢鸭子,到南北甜咸粽子之争;从龙舟竞渡的团结精神,到挂艾草、佩香囊的祛病祈愿……明教授深度拆解端午习俗背后的文化基因。在解读凤鸟文化时,她特别提到,在与艺术学院老师探讨黄永玉先生的雕塑作品时发现,其作品中对圆润人体形态的赞美,与中国传统美学中对生命力的崇尚一脉相承。而这些文化元素,都能在端午的民俗活动中找到呼应。
在全球化浪潮中,端午节的价值愈发凸显。明教授强调,它不仅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文化认同,更是向世界传递中国精神的重要窗口。正如她所言,“当我们将端午习俗融入旅游产品,当龙舟赛走向国际赛场,传统文化便完成了从历史到现代的‘活态传承’。”此前在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交流中,她也曾提出,挖掘端午文化元素与旅游产业的结合点,将成为推动地方文旅发展的新方向。
一场讲座,穿越千年。在明教授的解读下,端午节不仅是粽叶飘香、龙舟破浪的传统佳节,更是一部鲜活的中国故事集。期待未来,更多人能成为端午文化的传播者,让传统在新时代焕发新生!
录入:杨婷
一 审 :胡烨
二 审 :夏卿
三 审 :倪磊